- 法律资讯
- 万瑞观点
- 热点分析
- 3112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分析

修订背景:
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性法律,自1993年颁布以来,经历了2017年和2019年的两次修订,逐步完善了对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然而,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平台经济的崛起,市场竞争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传统法律条款在面对数据滥用、算法操控、平台规则限制等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显得相对滞后。
此外,传统领域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如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等,也在形式上有所演变,亟需进一步细化和加强法律规制。此次修订旨在应对这些新挑战,通过调整和完善现有法律框架,为规范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行为、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修订内容的核心亮点:
修订草案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问题导向和实践需求,从传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到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型行为管控,均做出了重要调整和创新。
1. 明确平台经营者的责任与义务
修订草案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平台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的责任。草案要求平台经营者在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中设置公平竞争条款,并对平台内不正当竞争行为承担监管责任。具体而言:
平台经营者需在协议中明确禁止通过算法、数据或技术手段操纵用户选择的行为,包括强制跳转、插入链接或干扰其他经营者合法产品和服务的正常运行。
对平台内商家实施的虚假宣传、恶意交易等不正当行为,平台经营者负有及时干预和制止的义务。
这是对近年来频发的“二选一”、流量倾斜等问题的直接回应,也为未来治理平台垄断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 扩大混淆行为的规制范围
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并扩大了混淆行为的范围,将新媒体账号名称、应用程序名称、域名主体部分等具有显著性的标识纳入保护范畴。同时,新增对“近似标识”的规制,明确禁止经营者通过模仿类似标识规避法律,实施混淆行为。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此类行为常见于流量劫持、仿冒网站等情形。草案的这一扩展不仅增强了法律的适用性,也更符合数字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
3. 强化商业贿赂治理
商业贿赂历来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重要规制领域,此次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条款:
明确禁止交易活动中的“受贿”行为,首次将收受财物的单位或个人纳入规制范围。
确立“行贿受贿一起查”的原则,并明确对商业贿赂实施“处罚到人”,即追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同时规定折扣和佣金必须如实入账,进一步规范了商业活动中的财务透明性。
这一修订不仅强化了对商业贿赂的震慑力,也反映了法律从源头治理腐败行为的决心。
4. 全面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行为规制
修订草案针对数字经济和网络平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了系统规定,包括:
禁止经营者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流量劫持或数据干扰,例如未经允许插入链接、强制跳转目标页面等。
明确禁止经营者滥用数据资源或平台规则,进行恶意交易或限制其他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
禁止利用技术或算法不兼容,妨碍其他经营者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
上述规定直面数字经济中常见的市场失灵问题,尤其在互联网广告、电子商务领域,为规范竞争行为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法律框架。
5.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修订草案进一步提高了违法成本,通过“精准追责”模式对严重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更强震慑:
增加了“约谈机制”,允许监管部门对涉嫌违法的经营者负责人进行约谈,并要求整改。
对混淆行为、商业贿赂、虚假宣传等行为大幅提高罚款额度。例如,商业贿赂的罚款最高可达500万元。
规定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可吊销营业执照,并将违法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同时通过对外公示进一步强化监管威慑力。
6. 注重中小企业的保护
修订草案新增条款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特别是针对大型企业滥用市场地位的不正当行为,明确禁止通过设置不合理付款条件、签订排他性协议等方式,损害中小企业的竞争机会。这一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市场主体多样性和竞争公平性的高度关注。
意义和影响:
修订草案的颁布将对市场各方主体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平台企业而言,需在经营规则中引入公平竞争条款,同时加强对算法和数据使用的内部合规审查,这将显著提升合规成本,但有助于长远建立更加透明的市场生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修订草案通过规制滥用市场地位行为,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优化了其生存环境。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新增对虚假宣传、流量劫持等行为的明确定义和惩治手段,将进一步减少消费误导,提升市场透明度。
总结与展望:
《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不仅体现了对传统问题的规制升级,更展现了中国法治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前瞻性布局。未来,在草案落地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进一步细化与之配套的司法解释和技术标准,特别是在平台经济和数字化业务的监管中,需要结合技术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企业需从合规的视角全面审视自身业务流程,加强内部管理,确保经营行为符合新法律要求。这次修订草案无疑将为构建高效、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奠定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